文旅融合面临着文化力量不足、不强、不精的条件制约,旅游业缺乏文化内涵支撑,难以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关系中,呈现出“文化缺位”、“文脉断流”的现象。中国文化旅游业、旅游景区、文旅产业链的问题表现在:
(1)文旅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缺乏文化根脉、文化渊源的支撑;
(2)文旅产业创造IP、打造本土IP生态系统的能力不足,缺乏原创力,过度依靠国外IP的引进、授权、购买;
(3)文旅景区、文旅产业对自然禀赋、生态资源的使用透支,过度商业化、过度利用,养护不足,竭泽而渔;
(4)旅游消费、旅游业态没有与文化活动、休闲、购物、社交、度假、康养、体育、户外运动、极限运动形成完整生态。
798艺术区的国际品牌广告展示。 秦刚 摄
如果不能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与城镇化、城乡融合相协调、协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不可持续,难以适应全球旅游业竞争的需要。
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文旅融合
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政府以顶层设计和政策改革、产业引导推动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地方各级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的机构改革,顺应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积极促进本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改革的重点放在统筹、协调文化与旅游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市场规范、市场主体成长,产生共赢、合力、协同效应。k
以北京城市文脉、城市沿革、京味京韵文化为主题的正阳书局位于北京东城核心区,源自民国老字号。书局收录并销售《城脉》、《城计》两本书。书局主人崔勇是在北京长大的一位年轻学者。 秦刚 摄
改革后,政府文旅主管部门的治理能力得到提高,推动了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支持了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各13 12省市均成立了以文旅融合为主要目标的文旅集团、旅游集团,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一、共生关系;文旅、文化IP的培育成为文旅融合的着力点。
首都博物馆。 任九阁 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旅游找到了魂,文化有了实际的支点、载体。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文旅融合政策利好推动下,文旅业市场主体释放出更多活力。华侨城集团为全域旅游领航,为“文化+ 旅游+城镇化模式”示范,以云南九个州市为“主战场”, 在云南、四川和大湾区等区域打造出一批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典范。
任九阁 摄
首旅集团、浙旅投集团、陕旅集团、鄂旅投集团、 成都文旅集团等一批省市级国有、国资文旅市场主体和融创文旅、宋城集团、世茂商娱集团、华夏文旅、域上和美等民营、股份制文旅市场主体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获得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得以迅速成长,也为文旅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动力,创造了更具文化内涵、价值和更优用户体验的文旅产品,丰富了文旅业态,刺激了国内文旅消费, 提升了国内文旅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