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研究院ICR 梁学城 发自北京
其中,窦志与他的团队数年如一日的潜心磨练,为这家企业走在产品设计前沿埋下伏笔。沉静、温文尔雅、内敛是窦志给人的最初印象,深入交谈之后,他的乐观、精进、洞察力、感知力,更为人所折服。
从创作到沉淀,他对用户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建筑到健康,他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见解。
01.甲方视角
“我从建筑设计行业转到地产行业,很多人感到惊讶。追根溯源,还是源于我对建筑设计的认知和探索。”窦志2015年从设计院转型至地产公司。
于他而言,当时继续做建筑设计也可以,毕竟已经拿下包括青年建筑师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但在设计院近20年的工作阅历,使窦志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不断向外延伸,最终指向,“建筑设计从何而来”这个关键性起点问题。
“很庆幸遇到了远洋,和李总多次交谈过后,发现地产行业正是我需要去探索和了解的,同时如果想继续提高设计能力,地产行业有很多东西值得了解学习。”窦志表示,加入远洋后,思维模式发生转变,开始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市场需求,什么是建筑师应该完成的设计。
从设计到地产,从乙方到甲方,他的视野和思路都慢慢发生新的变化。
“原来我做设计,觉得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去创作,这没有错,因为做建筑设计专业肯定需要创作。但变成甲方之后,我们则需要综合考虑销售、成本、利润,以及是否适用于用户。”窦志表示,“地产不是简单的创作,更要了解社会很多层面和维度的问题和逻辑,在设计过程中,后台有很多因素决定它最后的形式”。
对用户的精准理解,是他从乙方转向甲方需要面对的第一个课题。并且,用户需求本身是复杂的。
窦志表示,对于住宅,过去以多居室为主,但北方现在慢慢呈现“少居室”现象。用户开始对客厅的多功能性有要求,所以现在的住宅开始考虑可隔可合。比如,日本目前的房子,就多采用灵活隔断,这些都是根据用户需求产生的。再比如,疫情时期居家办公,少居室就不太可行,所以需要探索灵动空间。
“尽管困难,但是我们生产的产品最后是要面向用户。”窦志举例,过去参观华为在瑞典的研究中心,发现他们会研究手机的尺寸,因为国人的手小,所以在设计尺寸时会窄一点。回到住宅产品上,我们现在研究厨房的台面高度,也会考虑到国人的平均身高。
事实上,早在五六年前,日本的住宅已经早有考量,厨房台面会根据女主人身高设置为可升降;橱柜存放东西也会考虑到个人需求与合适高度。这些年,中国的住宅现在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以北京为例,远洋布局多为高端住宅。2017年楼市调控以来,北京地价持续走高,售价随之攀升,10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尤其为用户所青睐。但如果想要把10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做两居或三居,首先平面布局要特别讲究。因为北京讲究正南正北,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要有很多精巧想法,当然也要结合建造技术,比如如何拉大空间尺度、减少户型墙面,把空间做得更高效,还有收纳空间,包括智能化、装修等方面的多重考量。这样的户型,在外地属于刚需住宅,但在北京就属于豪宅。因为房价高昂,所以在设计上要达到豪宅标准。
转型地产行业,第二大课题是技术。
住宅产业是集合产业,它必须以整个产业链为基础,所以了解目前各个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是必须的:比如入户感应灯,远洋过去是用标准化装配感应灯,现在开始考虑直接安装吸附式;厨房内的无影灯、适老化夜灯,这些都在不断升级,并促使我们改变对产品的设计更迭。
02.两大武器
集中供地背景下,楼盘集中入市成为新常态,打造产品差异化成为突围的重要武器。窦志和远洋的“武器”是:专注健康建筑。
远洋2015年开始研究健康建筑,2015年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阶段,除了用户惯以关注的位置、总价、位置、配套等,可以除霾的健康住宅产品,明显受到用户关更高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老龄化逐渐扩大,老人对健康的关注度很高,而住宅跟健康关系很大,因为人60%以上时间都在住宅中度过,建筑的“健康”与否,影响着居于其间的人。
尽管很多房地产企业正在向健康住宅方向发展,但远洋走在前列。无论是落地国际上WELL建筑标准,还是搭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建筑体系,远洋都探索出一条高水准之路:
第一,融入医学理念。
远洋是首个把WELL建筑标准从美国引入中国的地产企业,同时也率先拿到了WELL金级认证。
WELL的研究本身是以医学为基础,指标都和医学数据相关,因为美国设定的WELL是跟梅奥医学院共同研发完成。所以在引入WELL时,将医学内容纳入标准中,形成特色化理论支撑。远洋健康建筑体系也将医学作为深研方向。
所以远洋在产品设计中,会研究人体健康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包括血压、生理系统、骨骼等,研究其内在关联,并建立有医学理论基础的落地细节要求。
第二,融合国人需求。
WELL是从美国引入的健康建筑标准,但在应用过程中,窦志发现,一直追随的国际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国人需求。在健康建筑领域,中国人的三代同堂风俗、饮食起居传统习惯等差异,让国际标准显得不够适配:比如中餐的炒菜习惯,生成的油烟是西餐没有的;城市生态环境亦中外有别,城市雾霾等污染问题,让我们的健康观和方法论将有别于欧美相关标准。
所以引入WELL建筑标准之后,窦志团队开始研究围绕国人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健康建筑标准。例如,对比市面流行的多“恒”技术,远洋更加提倡开窗自然通风。
第三,系统化设计。
健康具有系统化特点,开发商需要构建一个体系化环境空间以支撑用户健康。比如科学走跑,从跑步道功能、标准科学性、材料选择及运动辅助等以系统化服务于用户的园区中走跑运动。
基于此,他带领团队在2018年推出《远洋健康建筑体系1.0》,2020年迭代升级至《远洋健康建筑体系1.1》。目前所使用的《远洋健康建筑体系1.1》含园区、楼体、室内及文化四个维度,共计74个健康价值要点,以环境、空间、专业、阶段等构建系统化体系,从而实现用户的身心全面健康。
比如在园区里,远洋最有代表性的是疗愈植物,经研究,芬多精和水杨酸等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平复情绪、降低血压;此外,园区里设置书吧,研究图书和人体健康的内在关系。在住宅中,远洋会考虑室内污染物控制,包括施工过程控制,尽量控制粉尘、少木少胶、防止甲醛、TVOC为代表性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超标。
远洋集团总部
远洋成都太古里
杭州远洋国际中心
石家庄远洋晟庭
广州远洋风景
中山远洋天著
远洋推行的健康建筑,不得不说是国家推行“健康中国2030”的一个切面。据了解,远洋将于不久之后推出《远洋健康建筑体系2.0》,其中纳入了低碳技术及其应用措施。
“去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远洋也在2021年4月22日提出2050实现碳中和。”
有人笑称,远洋太赶时髦了。而窦志是这样解释的,在低能耗的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方面,远洋探索已久,最初打造健康建筑的逻辑,就是要与自然相协调,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所做的,和国家战略向着同一方向看齐。
“具体到住宅产品上面,低碳也是一个系统,建筑结构形式上改成钢结构,包括内装装配式产品,考虑到工厂生产比现场施工的碳排放要少;其次,包括用节水节能的器具,节能的器具,比如我们的泵,都用变频的;包括用主动的技术智能化,还有一些固碳技术,如住区增加绿化率等;同时,也会考虑新能源以光和热的形式在项目中使用。”
尽管健康建筑已然是潮流,但所有内容都围绕着“用户”、“医学”、“国人文化与习惯”和“体系化”,是远洋不可逾越的竞争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