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研究院ICR政策中心根据近期市场调研和和企业财报发现:截至2月底,A股69家房企发布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约有四成房企在2021年出现业绩亏损。规模让渡于质量,长期主义取代短期主义,这将是所有房企新生的方向。
恒大“爆雷”、阳光城“违约”、融创“卖卖卖”、万科向股东“道歉”……在港股财报发布的截止日期(3月31日)到来之时,仍然有多家房企未能刊发财报而陷入被迫停牌的境地。
追求规模的“三高”模式亟须转变
不仅是业绩出现下滑,部分高负债房企由于资金紧张无法按时偿债从而陷入“违约”。面对曾经举债扩张留下的后遗症,房企“痛定思痛”,积极展开自救措施,比如促销售、降负债、卖资产、调结构、缓拿地、引合作等,这些积极的自救策略将成为房企“活下去”的良策。
放在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这场短期阵痛是必要的,它可以治愈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大起大落带来的周期性病态,它避免了由高杠杆驱动下房地产行业最终硬着陆的风险,它刺破了房价高攀的泡沫,最终引发全行业的理性思考,回到一个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之上。
过去房地产行业以高负债、高周转、高回报著称,长期以来,在上述“三高”模式驱动下,房地产就像一个得了“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病人,高血压比喻目前的流动性问题,高血糖比喻高杠杆风险,高血脂比喻的是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状。
而要治疗“三高”症状,就要彻底转变发展思路,房地产行业亟须从过去“三高”模式下追求规模的发展思路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也就是说,未来,高质量、高效益、低负债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新的主流。
助力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场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住房短缺过渡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也就是说,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另外一方面,过去以高杠杆驱动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弊端已经凸显,包括行业风险增高、泡沫增大等。
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我国从政策端引导房地产行业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一方面,“房住不炒”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主基调,在这一政策基调下,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将取代过往周期性的波动;另一方面,“三道红线”等政策从金融端对房企进行约束,迫使房企降低负债,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之上。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业内新的共识也已经形成——规模让渡于质量,长期主义取代短期主义,这将是所有房企新生的方向。